博物馆展柜玻璃遍布博物馆的展厅。尽量得做到“透明”,这样可以更好的全方位看到文物。在博物馆里这样的展示效果不可小觑。它对文物的展示、保护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展柜玻璃遍布博物馆的展厅。尽量得做到“透明”,这样可以更好的全方位看到文物。在博物馆里这样的展示效果不可小觑。它对文物的展示、保护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超白玻璃
在工业生产中,玻璃板的熔化过程大致分为硅酸盐形成、玻璃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却成型。通过一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到玻璃是如何从一堆矿物原料变成了最初可以用来制作博物馆陈列柜的玻璃图片。早期的玻璃原片又叫“白玻璃”,因其铁离子含量高,整体呈绿色,有雀斑,杂质多。随着后期工业技术的升级,人们通过改进配方、优化工艺,降低了玻璃中的铁离子含量,生产出了更白、更透明的“超白玻璃”。白玻璃含铁量一般为0.1-0.15%,超白玻璃为100ppm(即0.01%),相差10倍以上。超白玻璃和之前看起来绿色的白色玻璃相比,视觉效果真的很让人惊喜,因为它干净、无色、更透明。超白玻璃被视为“水晶王子”一般的存在。与普通玻璃相比,改进工艺和原料配方的超白玻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良好的色彩再现
由于原料中的铁含量只有普通玻璃的1/10甚至更低,超白玻璃在可见光中吸收的绿波段比普通玻璃少,保证了玻璃颜色的一致性。
高可见光透射率
以6mm单层超白玻璃为例,其可见光透过率约为91%,具有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使展品更加清晰,凸显展品的真实原貌。
杂质减少
调整原料配方,改进加工工艺,控制原料熔化过程中的细度,使超白玻璃比普通玻璃成分更均匀,内部杂质更少。漂亮的超白原片占据了博物馆展柜玻璃的大部分。虽然是透明的,但其表面可见光反射率高,特别是在展览环境设计不合理的博物馆展厅,观众往往趴在玻璃上才能看清玻璃后面的展品。不得不说这是超白玻璃的致命缺陷。能有效解决反射问题的,就是——低反射玻璃。
低反射玻璃
低反射玻璃是镀膜玻璃的一种。由于光程差,膜层两侧的反射光相位相反,叠加后会相互抵消,从而降低反射率,提高透过率。
低反射原理
让我们从生产工艺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原来的低反射玻璃。低反射涂层有两种生产方法:化学法和物理法;
化学方法——溶胶-凝胶法,一般来说,TEOS、硝酸盐和其他阳离子的金属醇盐在酸性状态下搅拌在一起形成反应溶液(溶胶),然后在玻璃表面进行缩聚反应形成凝胶。热脱水后,硝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分解,然后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制作过程是将原玻璃板浸泡在一个装满化学药品的大池子里。有些品牌采用这种传统的化学溶胶凝胶法,局限性明显,无法做大布局,生产效率低。
磁控溅射镀膜
在低真空(一般为10-2-10-1 Pa)下,阴极受到高能粒子(通常为气体正离子,由气体放电产生)的轰击,阴极表面原子从中逸出的现象称为阴极溅射。逃逸的原子一部分被气体分子碰撞后返回阴极,另一部分凝结在阴极附近的基板(玻璃)上形成薄膜。简单来说,工艺就是用磁控喷枪将膜料喷涂到玻璃表面,这是一种现代化的高效生产方式。目前国际主流低反射品牌都采用这种涂布方式,不同的是有的品牌采用水平涂布,一次只能涂布一面,有的品牌采用垂直涂布,可以两面同时涂布。由于低反射原膜不同,制作方法不同,金属镀膜层配方比例不同,成品玻璃会有不同的反射色。
“工艺”对于博物馆展柜玻璃的生产非常重要。从一块玻璃到博物馆展柜玻璃,都需要经过多种工序,几十道工序,层层检验,精雕细刻,最后才能把石头变成美玉。根据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陈列柜玻璃安全的要求,博物馆必须使用超白夹胶双层水晶玻璃。在夹层贴合作业开始前,工人需要进行预贴和检查,用去离子水清洗合格的原膜,然后由贴合玻璃和薄膜的机器直接送到万级无尘贴合车间。玻璃层压板车间进入设备进行加热预压,然后经过高压釜进行高温高压处理。离开高压釜后,工作人员要人工清理边缘流动的胶水,并对夹胶后的夹胶玻璃进行自检,检查玻璃夹层和边缘是否有气泡、表面划痕等问题,确认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道工艺流程。
侧面加工
因为涉及到后期与展柜的粘接以及玻璃与玻璃之间的紧密粘接,所以博物馆展柜中玻璃的边缘处理非常重要。博物馆展柜外观是否美观,展柜内部微环境是否可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展柜玻璃包边工艺是否达标。从胶缝到磨边缘线,工作人员会对玻璃进行再次加工前的检查,然后完成磨边抛光,完成后再对夹胶玻璃进行清洗。博物馆展柜玻璃中需要进行角度拼接的部分必须根据所需角度进行角度修整。
一块看似平淡无奇的玻璃,如何自信地站在文物面前,肩负起保护文物的重任?只有层层严格控制全过程,才能支撑起博物馆展柜专用玻璃的信心。